岩土工程学报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基金理事会    编辑部    征稿征订    微刊阅读    论文查重    留言板    English
岩土工程学报
  在线办公
  文章检索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关下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当期目录
 
2009年 31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9-03-16

简讯
论文
短文
讨论
 
简讯
310 《岩土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正>本刊于1979年创刊,是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多年确认为核心期刊,并在建筑类核心期刊中列首位;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本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国内重要的数据库收录,并能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网和重庆维普网全文检索;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等国等检索等统收录。等
2009 Vol. 31 (3): 310- [摘要] ( 901 ) [HTML 1KB] [PDF 373KB] ( 105 )
352 第十届环境岩土工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唐朝生;
<正>由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ISEG)主办的第十届环境岩土工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将于2009年9月7~11日在德国波鸿(Bochum)举行。会议面向广大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欢迎参加。
2009 Vol. 31 (3): 352- [摘要] ( 1042 ) [HTML 1KB] [PDF 292KB] ( 171 )
360 2009中国上海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征文通知
<正>中国.上海2009年10月15日~17日主办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司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9 Vol. 31 (3): 360- [摘要] ( 869 ) [HTML 1KB] [PDF 312KB] ( 110 )
383 热烈祝贺《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
本刊编辑部;
<正>《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创刊于1979年,创刊30年来,作为水利水运行业的重要学术园地,学报发表了大量的水利水运领域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为我国水利水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创刊30周年之际,衷心祝贺该刊越办越好!
2009 Vol. 31 (3): 383- [摘要] ( 954 ) [HTML 1KB] [PDF 258KB] ( 198 )
389 请订阅《岩土工程学报》
本刊编辑部;
<正>《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是我国水利、土木、力学、建筑、水电、振动等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土力学、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我国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论文、报告、实录等。报道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欢迎国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向本刊投稿,倡导和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撰稿,并优先刊用这些稿件。主要栏目有论文、短文、工程实录、焦点论坛、学术讨论和动态简讯等。
2009 Vol. 31 (3): 389- [摘要] ( 1049 ) [HTML 1KB] [PDF 295KB] ( 174 )
415 《植被防护土坡的计算方法》一书出版
王丽;
<正>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周成教授所著,《植被防护土坡的计算方法》一书,2008年入选全国水利重点科技专著出版项目,近期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该书倡导植被防护土坡不应该只是一种绿化环境的行为,而应该是基于渐进变形控制与生态护坡的思想,利用植被根系和枝茎加固边坡,结合必要的基础工程措施,
2009 Vol. 31 (3): 415- [摘要] ( 1054 ) [HTML 1KB] [PDF 280KB] ( 193 )
424 读新书《岩土工程学》有感
林在贯;
<正>1948年K.太沙基(Terzaghi)在一次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大会上说:"现在是时候了,我们可以将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以及基础工程等结合起来,统称之为岩土工程学"。太沙基的这一观点当时就被各国与会者普遍接受。从此,岩土工程学有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内涵,成为一门以岩土与环境为对象,研究其工程利用、整治与改造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009 Vol. 31 (3): 424- [摘要] ( 1224 ) [HTML 1KB] [PDF 291KB] ( 235 )
430 现代结构予力平衡理论系列应用专著出版问世
韩选江;
<正>介绍"予力"、"予力技术"、"予力技术作用原理"和"结构予力平衡理论"的最新概念和理论应用的3本专著,已陆续出版问世。
2009 Vol. 31 (3): 430- [摘要] ( 879 ) [HTML 1KB] [PDF 292KB] ( 208 )
441 第四届全国加筋土工程技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杨广庆;
<正>(2009年9月12~14日,山东.青岛)主办单位: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承办单位: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加筋专业委员会;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清华大学;上海大学。
2009 Vol. 31 (3): 441- [摘要] ( 1057 ) [HTML 1KB] [PDF 337KB] ( 184 )
论文
313 位移时序预测的APSO-WLSSVM模型及应用研究
徐卫亚;徐飞;刘大文;
引入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小波核函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优化,提出了位移时间序列预测的改进粒子群优化小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APSO-WLSSVM)。该模型具有小波变换的良好时、频域分辨能力和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学习能力;同时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小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避免了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为证明该模型的优越性,将该模型与传统的高斯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传统方法预测精度有了明显提高。最后将该模型用于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和导流洞进行变形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可靠,在岩土体位移时序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2009 Vol. 31 (3): 313-318 [摘要] ( 1311 ) [HTML 1KB] [PDF 1896KB] ( 374 )
319 饱和松砂的双向耦合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栾茂田;金丹;张振东;许成顺;李鹏;
为了模拟海床及海洋建筑物遭受波浪荷载时所引起的循环应力,进行了一系列均等固结条件下的应力控制式轴向-扭转双向耦合循环剪切试验。试验时在竖向和扭转向同时施加动应力,使加载路径在正应力偏差(σz-σθ)/2与剪应力τzθ应力空间内为椭圆。分别控制竖向和扭转向循环荷载的大小,以此来探讨双向耦合剪切试验中竖向应力与剪应力幅值的变化对饱和松砂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所有的竖向应变均以拉伸向为主。对于椭圆应力路径所包围的椭圆面积相同的一组试验,当竖向荷载分量与扭转向荷载分量之比小于某一临界值时,竖向应变完全表现为单拉伸方向的变形,大于临界值时则呈现出拉伸向更为显著的双向循环累积特性破坏。剪应变虽都表现为双向循环累积,但是两个荷载分量的比值不同,应力应变关系的滞回圈曲线形状不同。而椭圆面积的大小对土样的变形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2009 Vol. 31 (3): 319-325 [摘要] ( 1185 ) [HTML 1KB] [PDF 2331KB] ( 258 )
326 气候变化与水利工程安全
张建云;
气候变化是目前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利工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也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通过加剧水文循环而影响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运行和安全等。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暴雨洪水和干旱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次增加,将影响到水利工程的相关设计标准的确定。极端低温和长期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将降低大坝安全系数。
2009 Vol. 31 (3): 326-330 [摘要] ( 1152 ) [HTML 1KB] [PDF 1929KB] ( 564 )
331 粗粒料试验中界面摩阻力的试验研究
程展林;左永振;姜景山;丁红顺;
土工试验中界面摩阻力的存在对试验成果的影响不可忽视,摩阻力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摩阻力的大小和减小摩阻力的措施是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很好的试验方法直接测定土体材料与加载结构(钢结构)间的摩阻力,并研究减小摩阻力的措施。为此,专门设计了一种试验设备,并针对粗粒料进行了系统的试验,探讨了界面摩阻力的试验方法、粗粒料界面摩阻力大小和某种减小摩阻力措施的有效性。试验表明,粗粒料与加载结构间的摩阻力与正应力成正比,摩擦系数达0.45左右,经一定"减摩"措施处理后,摩擦系数可降至0.1左右,要更大程度上消除摩阻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在土工试验设备设计及试验成果整理中有必要考虑界面摩阻力这一影响因素。
2009 Vol. 31 (3): 331-334 [摘要] ( 1051 ) [HTML 1KB] [PDF 1428KB] ( 347 )
335 脱湿速率影响下的膨胀土工程性状与持水特征初探
孔令伟;李雄威;郭爱国;张勇;
通过控制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工作参数,实现饱和膨胀土在不同脱湿速率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借助收缩试验和非饱和三轴试验,研究脱湿速率对膨胀土收缩特性、强度特性与持水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的收缩系数随脱湿速率的减小而变大,并先呈现线性脱湿过程,后呈现非线性脱湿特征;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膨胀土的吸附强度亦随脱湿速率的减小而增大,尤在含水率和围压较低时更趋明显。结合吸附强度与吸力关系的乘幂函数表达式,利用收缩系数和吸附强度反算出不同脱湿速率下的膨胀土"双线性"土水特征曲线,发现不同脱湿速率时曲线下降段接近平行趋势,脱湿速率越小,膨胀土的进气值越大,相同含水率时的吸力越高。
2009 Vol. 31 (3): 335-340 [摘要] ( 1175 ) [HTML 1KB] [PDF 1989KB] ( 371 )
341 反复荷载作用下软土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朱俊高;冯志刚;
在高压固结仪上,对3种原状软土13个试样进行了反复加卸荷载的一维固结试验,研究了反复荷载作用下软土的次固结特性。结果表明:初始加荷时,次固结系数C■随固结压力p先增大后减小,但次固结系数峰值对应的荷载并非前期固结压力;在超固结状态下,第1次再加荷时,C■随p增大而减小,但35次荷载循环后再加荷时即使在超固结范围内C■随p增大而增大;次固结系数随荷载循环次数增加显著减小;荷载比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明显。试验及分析结果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 Vol. 31 (3): 341-345 [摘要] ( 1256 ) [HTML 1KB] [PDF 1742KB] ( 384 )
346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影响研究
李国和;张建民;许再良;孙树礼;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抽水引起地面沉降进行过程及影响分析,并进一步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实测地面沉降条件下的典型地段桥梁工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抽水井附近及地面沉降的中心区域,不均匀沉降较为严重,对桥梁结构变形影响较大,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桥梁影响有所不同;在地面沉降的扩展区域内,表现为桥梁与地基一同下沉,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影响不大。需采取适宜的对策和措施进行防治。
2009 Vol. 31 (3): 346-352 [摘要] ( 1264 ) [HTML 1KB] [PDF 2333KB] ( 265 )
353 准塑性的黏弹性模型在黏土中的应用
胡亚元;
在内变量准热力学的框架内分析黏性理论和塑性理论之间的关系。从殷建华–Graham的一维EVP模型出发,假定参考等效时间线上的参考点为加载初始点,分析了黏土骤然施加有效应力后等时间线上的一些性质,获得了新假设A和假设B相互近似等价的条件,并指出原假设A的缺陷。当加载后的有效应力大于1.1倍初始有效应力且持续时间大于参考绝对等效时间时,绝对等效时间近似地等于持续时间,黏土的变形可分为弹塑性变形与分项蠕变变形之和,其中弹塑性变形只与有效应力有关,而与时间无关;分项蠕变变形只与持续时间有关,而与有效应力无关。利用内变量准热力学理论,揭示了一维EVP模型的Lagrange耗散率函数与纯塑性模型的Lagrange耗散率函数的内在联系,阐明一维EVP模型具有准塑性的黏弹性性质的原因。参照一维EVP模型的Lagrange耗散率函数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把一维EVP模型推广到三维EVP模型,并与三轴不排水剪切蠕变试验数据相比较,验证了本文三维EVP模型的合理性。
2009 Vol. 31 (3): 353-360 [摘要] ( 1115 ) [HTML 1KB] [PDF 2578KB] ( 372 )
361 基于渗透非线性的黏土岩热–水–力耦合效应研究
蒋中明;Dashnor HOXHA;
在多孔介质的热–水–力耦合分析中,孔隙率和孔隙水的黏滞性是影响渗透性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孔隙率和孔隙水黏滞性的改变规律,在数值分析时,引入了孔隙率随应力改变和孔隙水黏滞性随温度改变的渗透非线性分析方法。同时研究了数值分析中温度荷载作用下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对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荷载作用下,数值分析时采用应力约束边界比位移约束边界更合理;考虑渗透非线性情况下得到的孔隙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更接近。
2009 Vol. 31 (3): 361-364 [摘要] ( 1149 ) [HTML 1KB] [PDF 1243KB] ( 253 )
365 黏土孔隙可溶盐组份对黏土结构热–力学行为的影响
欧孝夺;周东;曹净;吴恒;
土中液相是土体结构中非常活跃的部分,它可以通过土中孔隙溶液组份的析出与颗粒矿物的溶入来改变粒间的连接,进而影响土体的结构强度。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改变黏土结构孔隙中溶液组份的种类和含量,讨论土体孔隙中不同可溶盐组份在热作用下的力学表现,研究热作用下孔隙溶液组份及含量对黏性土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由40℃升高到60℃,热作用时间为168 h时,加入FeCl3组份的黏土黏聚力c增幅最大,其次是Fe和MnSO4,加入MgCl2组份的增幅不大,而加入Ca(OH)2组份的黏聚力c反而减小;相同条件下,加入FeCl3和Na2S2O4组份黏土的内摩擦角φ是减小的,加入Fe和AlCl3组份的变化不大,而加入MgCl2和Ca(OH)2组份后,黏土的内摩擦角φ增幅相当,仅次于浸泡去离子水后的数值。结果认为,黏性土中孔隙水溶液组份是影响黏性土热敏性的重要因素。
2009 Vol. 31 (3): 365-371 [摘要] ( 1062 ) [HTML 1KB] [PDF 2053KB] ( 200 )
372 高陡岩质边坡上桥梁基桩模型试验研究
刘建华;赵明华;杨明辉;
高陡岩质边坡上桥梁基桩的受力性状极为复杂,既要承受上部荷载,又要抵抗桩侧滑坡推力,具有承重与阻滑双重功能,且由于陡坡的存在,使得该类基桩与平地上无坡度的基桩在承载机理上存在明显差异。以竖向荷载下基桩挠曲微分方程为基础,采用方程分析法导出了高陡岩质边坡上桥梁桩基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并以该准则为指导,开展陡坡桩基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不同组合荷载及加载方式条件下基桩弯矩及桩顶水平位移的情况,探讨了该类桩受力性状,并获得基桩桩侧土压力、抗力分布形态及影响范围的情况,以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陡坡上桥梁基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2009 Vol. 31 (3): 372-377 [摘要] ( 1201 ) [HTML 1KB] [PDF 1848KB] ( 416 )
378 拱顶端部加密锚杆支护洞室抗爆加固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王光勇;顾金才;陈安敏;徐景茂;张向阳;
采用抗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在集中装药爆炸应力波的作用下,拱顶端部加密锚杆支护洞室抗爆效果。通过分析压力时程曲线,证明测试数据规律性合理,数据可靠。分析和比较了拱顶端部加密锚杆支护洞室与不加密锚杆支护洞室所造成的洞室围岩拱顶位移、洞壁应变、顶底板加速度和洞室宏观破坏形态,得出拱顶端部加密锚杆支护洞室抗爆加固效果不佳。
2009 Vol. 31 (3): 378-383 [摘要] ( 1145 ) [HTML 1KB] [PDF 2060KB] ( 284 )
384 长三角地区填埋场ET封顶系统的性能评价
张文杰;邱战洪;朱成仁;彭光磊;
从ET(evapotranspiration,腾发)封顶系统工作机理出发,根据苏州市气象资料,首先用Penman公式计算ET封顶的潜在腾发量,然后依次求解植被截留量、土面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和地表径流量,从而求得净入渗量;将净入渗量作为边界条件,选取典型参数分别建立单一土层型ET封顶和毛细阻滞型ET封顶的非饱和渗流模型,分析得到这两种封顶内的水分运移规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蒸发蒸腾对ET封顶中的水分运移起决定性作用,封顶中浅部土体含水率受降雨和腾发作用影响显著,而底部含水率不变化或变化很小,蓄水–释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植被根系发育区。植被良好、根系深度50 cm的ET封顶系统累积透水量很小,在长三角地区气象条件下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毛细阻滞型ET封顶的累积透水量小于单一土层型,这两种ET封顶减小降雨入渗的性能均优于传统压实黏土封顶。
2009 Vol. 31 (3): 384-389 [摘要] ( 1109 ) [HTML 1KB] [PDF 1976KB] ( 355 )
390 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力学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弘鹏;林永贵;谢永利;杨晓华;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力学特征的影响,运用研制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简便实用的隧道开挖工具与方法,系统开展了基于先加载后开洞思路的公路隧道模型试验,研究了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衬砌切向应力大小与分布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衬砌切向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影响显著;在不同应力场的软弱围岩(原岩弹模为210 MPa)中开挖隧道,当开挖洞径为12 m左右时,200 mm左右的变形预留量是较为合适的。该工况下衬砌的切向应力、围岩压力均较小,而且各位置分布也比较均匀,对衬砌的受力最为有利。在实际工程中应加强监控量测,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地选择最佳时机支护以达到衬砌受力较小的目的。
2009 Vol. 31 (3): 390-395 [摘要] ( 1187 ) [HTML 1KB] [PDF 2100KB] ( 331 )
396 离散大块体断裂破坏分析方法研究
马永政;朱合华;郑宏;蔡永昌;
一般离散单元计算方法(包括DDA方法)受离散块体低阶线性位移近似的限制,在模拟开裂过程时,需要将大部分实际上连续的区域离散化,离散方式对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为了建模时利用真实结构面来构造块体系统,提高大块体位移应力分析精度,有必要引进新的位移近似假设。本项研究在块体内引入无网格法位移模式,以离散节点位移自由度代替原基本块体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块体内非贯穿裂纹扩展和强度破坏分析。为此建立的无网格法裂纹扩展分析算法,采用满足单位分解条件的特殊增强型函数表达裂纹周围应力场的非连续、奇异特性,将对应的扩展自由度动态映射到裂纹周围的节点上,统一按DDA法隐式迭代方式求解,实现块体裂纹扩展和强度分析,相关算例结果显示该算法是合理有效的。
2009 Vol. 31 (3): 396-401 [摘要] ( 1118 ) [HTML 1KB] [PDF 2018KB] ( 267 )
402 抗拔桩在大面积深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分析
陈锦剑;王建华;范巍;王卫东;
由大面积大深度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卸荷回弹会对坑底桩基产生不利影响,这一影响对抗拔桩尤为突出。针对上海世博地下变电站的抗拔桩设计,采用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的数值方法对抗拔桩在大面积深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抗拔桩地面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的反分析确定土层本构参数,然后对抗拔桩在开挖过程和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受力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引起的桩身轴力对抗拔桩的负面影响较轴心受压桩更为明显,在抗拔桩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开挖引起的预拉力,且扩底抗拔桩受到的预拉力大于等截面桩。正常使用状态下桩身轴力是土体回弹隆起引起的轴力和桩顶上拔的引起的轴力的叠加,应以此对桩身的钢筋配置进行校核。
2009 Vol. 31 (3): 402-407 [摘要] ( 1366 ) [HTML 1KB] [PDF 2076KB] ( 291 )
408 饱和土中端承桩水平振动动力响应分析
余俊;尚守平;李忠;任慧;曾育林;
基于Biot动力固结方程,研究了端承桩在饱和土中水平振动问题。引入势函数对方程解耦,采用算子分解及分离变量法结合桩土耦合条件得到简谐稳态水平振动下桩土动力响应的解析解。将本文解与等效单相解进行了对比,并阐明两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参数分析,表明渗透系数对桩土水平动力阻抗有一定影响,指出可等效成等效单相解的条件。
2009 Vol. 31 (3): 408-415 [摘要] ( 1164 ) [HTML 1KB] [PDF 2022KB] ( 322 )
416 基于聚类分析理论的CPTU土分类方法研究
蔡国军;刘松玉;童立元;杜广印;
采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资料进行土的工程分类时,在土成分和力学性状等相关性方面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根据已有的CPTU土分类系统划分土类时,这种不确定性经常会导致不同土类的重叠。聚类分析是一个对相似数据进行分组归类的数学统计方法,基于CPTU测试资料将其应用于地质土层的划分。根据5条高速公路场地的现场CPTU试验和钻孔柱状图资料,阐述了已有聚类分析方法在划分土层界面的应用。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方法不仅能够描绘出土层中主要的变化,而且能够探测到薄土夹层。因此,基于聚类分析理论的CPTU方法可以可靠有效地提供地质土层的初步划分。
2009 Vol. 31 (3): 416-424 [摘要] ( 1345 ) [HTML 1KB] [PDF 3102KB] ( 308 )
425 既有管线下盾构施工地层沉降监测和位移加载数值分析
贾瑞华;阳军生;马涛;刘树亚;
针对深圳地铁下穿电缆隧道的实例,通过采用位移加载法模拟隧道开挖效应和弹性地基梁理论分析管土相互作用,提出将地铁上方的既有隧道视为大管径管线考虑,分析了地铁左线施工引起的地层响应,并借助相关控制标准对电缆隧道的安全性作出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电缆隧道也处于安全状态,可为相关类似工程研究提供借鉴。
2009 Vol. 31 (3): 425-430 [摘要] ( 1212 ) [HTML 1KB] [PDF 1810KB] ( 416 )
431 楔形体稳定的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
陈炜;王均星;辛丽萍;张微;
楔形体稳定分析一般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然而该方法仅使楔形体的部分平衡条件得到满足,而且还对滑动面反力做了一些假定,由此导致了计算结果不一定是真实的。结合极限分析与块体元法,提出了楔形体稳定分析的下限解法,没有对楔形体的破坏模式、滑动面反力及滑动面数量做任何的假定。采用块体元法的离散思想,将楔形体离散为块体-结构面组成的系统;根据下限定理,构造了满足完全平衡条件、边界条件和屈服条件的静力许可场;建立了下限法数学规划模型,并通过非线性规划获得楔体稳定严格的下限解。3个典型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2009 Vol. 31 (3): 431-436 [摘要] ( 1409 ) [HTML 1KB] [PDF 1847KB] ( 336 )
437 考虑固结的黏弹性地基的有限层法
夏君;梅国雄;梅岭;宰金珉;
在弹性介质地基的比奥固结有限层求解格式基础上,运用弹性黏弹性对应原理及拉普拉斯变换给出了黏弹性地基比奥固结有限层求解格式,并编制了程序,通过黏弹性地基沉降的算例分析验证了计算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随着黏滞性系数的增加,该模型的黏滞性起到更大的作用,符合所选取黏弹性模型的蠕变变化规律。最后分析了固结效应和黏滞性作用的关系。
2009 Vol. 31 (3): 437-441 [摘要] ( 1148 ) [HTML 1KB] [PDF 1366KB] ( 296 )
442 深部强冲击厚煤层开采上、下解放层卸压效果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王洛锋;姜福兴;于正兴;
为了研究深部强冲击厚煤层开采上、下解放层的卸压效果,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监测解放层开采过程中及稳定后被解放层应力变化情况,分析应力变化规律,计算下解放层下部合理卸压角,确定了被解放层下平巷的合理位置;比较两次开采上解放层模拟试验的卸压程度,确定了上解放层工作面的合理位置;证明了开采下解放层后,被解放层上平巷附近区域仍是高应力集中区,易发生冲击地压,而开采上解放层后,该区应力明显减小,说明上解放层卸压效果明显;验证了井下发生大能量冲击地压之前,地表沉降出现"反弹"的异常现象。该研究为工作面开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对防治冲击地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 Vol. 31 (3): 442-446 [摘要] ( 1260 ) [HTML 1KB] [PDF 1736KB] ( 946 )
短文
447 基础梁边界约束作用的虚拟节点法
王国体;陆陈;王轶昕;王婉娣;方诗圣;
在传统弹性基础梁内力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中,采用Winkler地基模型或双参数地基模型的缺陷是没有反映地基对梁端约束及地基应力扩散的影响。采用虚拟延展梁的方式来代替地基对梁端的约束作用,给出虚拟梁端参数的控制方程,建立新的、完整的基础梁的有限差分方程组的方法和求解控制条件。通过编制计算程序,选用典型算例,得到考虑地基对梁边界约束影响及应力扩散的基础梁的数值解答。本方法可供实际设计计算基础梁内力时,考虑地基对梁端约束作用时参考应用。
2009 Vol. 31 (3): 447-451 [摘要] ( 1436 ) [HTML 1KB] [PDF 1440KB] ( 266 )
452 大型桩基模型试验系统的开发
刘汉龙;谭慧明;彭劼;张建伟;
为了对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等新桩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并考虑到室内小模型试验存在的比尺效应等问题,自行开发了大型桩基模型试验系统,为进行室内桩基足尺试验研究提供了可能。该试验系统主要由模型槽、加载系统、测量系统以及试验所需的土料和桩体等组成。鉴于较少开展室内足尺试验,提出了试验土料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现场取样、CPT等试验对土体的质量进行了检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此外,利用该试验系统进行了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室内足尺静载荷模型试验,通过将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利用试验系统进行桩基室内足尺试验是可行的。
2009 Vol. 31 (3): 452-457 [摘要] ( 1258 ) [HTML 1KB] [PDF 2201KB] ( 261 )
458 文家沟水库筑坝土料分散性和抗渗性能试验
樊恒辉;孔令伟;郭敏霞;李鹏;刘惹梅;
遇水分散并流失破坏是分散性土的重要特征,对工程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但是由于分散性土发现较晚,工程实例较少,因而对分散性土的判别方法、分散机理及其应用等研究不够深入。在分析土样物理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的基础上,应用碎块、针孔、双比重计、孔隙水可溶盐和交换性钠百分比等试验方法,对文家沟水库筑坝土料的分散性和分散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土样自身抗渗和在反滤料保护条件下的抗渗性能。研究认为,文家沟水库筑坝土料属于过渡性土和分散性土;土样中含有较多的蒙脱石和钠离子以及酸碱度较高是土样产生分散性的主要原因;土样的自身抗渗较差,但是在有反滤料保护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结果表明:黏土产生分散性的条件是土样中含有较多的蒙脱石和钠离子以及酸碱度呈强碱性,分散性土在合适的反滤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抗渗性。
2009 Vol. 31 (3): 458-463 [摘要] ( 1215 ) [HTML 1KB] [PDF 1879KB] ( 362 )
464 人工模拟堆石料颗粒破碎应变的三轴试验研究
孔德志;张丙印;孙逊;
高应力作用下堆石料的颗粒破碎严重,其对堆石体变形的影响不可忽视。采用水泥净浆浇筑不同粒径和不同强度椭球颗粒的方法,探讨了一种人工模拟堆石料的制备方法。通过系列的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破碎率情况下模拟堆石料应力变形和破碎体应变的特性。结果表明,试验中相对破碎率同颗粒强度和围压力的相对大小直接相关。颗粒破碎对堆石体的应力应变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堆石体的破碎体应变均为正值,且随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大,两者近似呈双曲线关系。破碎体应变和破碎率之间存在近似的幂函数关系。
2009 Vol. 31 (3): 464-469 [摘要] ( 1219 ) [HTML 1KB] [PDF 2109KB] ( 510 )
470 锚杆长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林杭;曹平;
为了探讨边坡锚固及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利用双弹簧单元,通过FLAC3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锚杆长度变化对边坡安全系数和滑动面的影响以及锚杆的力学响应。表明:①锚杆加固边坡时,存在一有效锚固长度;随着锚杆长度的增加,边坡潜在滑动面逐渐往坡内移动,破坏模式由浅层滑动变为深层滑动;当锚杆长度达到有效锚固长度时,边坡的滑动面位置发生突变;②各层锚杆轴力沿杆体不均匀分布;当边坡岩土体受到外界扰动而劣化时,边坡下部锚杆轴力值最大;因此,对于永久性锚杆支护边坡,应适当加长底层锚杆长度。
2009 Vol. 31 (3): 470-474 [摘要] ( 1548 ) [HTML 1KB] [PDF 1569KB] ( 533 )
475 既有东北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整治效果研究
马立峰;刘建坤;李庆武;
既有东北铁路牙林线、嫩林线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严重,借鉴青藏铁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利用热棒、保温板及保温护道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路基病害整治。针对牙林线北段试验工程,利用观测断面实测地温资料对试验段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防治措施效果明显,有效控制了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地温,冻土上限明显抬升,对保证铁路正常运营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 Vol. 31 (3): 475-479 [摘要] ( 1212 ) [HTML 1KB] [PDF 1717KB] ( 313 )
讨论
480 关于“由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的性能”的讨论
聂如松;
<正>《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第9期刊登了博士生郑英杰等撰写的"由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的性能"一文(以下简称为原文),文章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将O-cell试桩结果转换为常规竖向试桩结果,为完善O-cell测桩技术提供了一种理论计算方法,但文章有些问题值得商榷,冒犯之处敬请见谅。现提出予以讨论。
2009 Vol. 31 (3): 480- [摘要] ( 1178 ) [HTML 1KB] [PDF 334KB] ( 206 )
481 对“由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的性能”讨论的答复
郑英杰;张克绪;
<正>欢迎聂如松先生对论文"由O-cell试桩结果确定整桩的性能"的讨论,下面就聂文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说明如下:(1)聂文认为本论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就是荷载传递法。很遗憾,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于荷载传递法,主要的不同之处如下:
2009 Vol. 31 (3): 481-482 [摘要] ( 1235 ) [HTML 1KB] [PDF 590KB] ( 218 )
482 关于“斜坡演化的燕尾突变模型研究”的讨论
潘岳;李爱武;戚云松;
<正>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7期刊登了题为"斜坡演化的燕尾突变模型研究"[1]的文章。笔者意欲在以下几点与原文作者商榷。(1)介质1本构模型中的问题原文滑坡的分析模型如图1,非均匀软弱夹层厚为h,夹层到坡表面的平均距离为B,坡体重量为W,坡表面的平均位移为a。夹层由两种介质组成,其中介质2具有应变软化特性,l h,ls为夹层中两种介质的统计长度。
2009 Vol. 31 (3): 482-485 [摘要] ( 1145 ) [HTML 1KB] [PDF 1257KB] ( 211 )
岩土工程学报
 
 
  会员登录
  编辑部公告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向广大读者恭贺元旦新年!
《岩土工程学报》开通新微信公众号:岩土学术CJGE
《岩土工程学报》微刊上线
更多>>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知网
岩土BBS
岩土人才网
岩土英才网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0 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虎踞关34号《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
邮编:210024 电话:025-85829534,85829556 E-mail: ge@nhri.cn
苏ICP备0500712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