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学报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基金理事会
编辑部
征稿征订
微刊阅读
论文查重
留言板
English
岩土工程学报
在线办公
文章检索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关下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当期目录
2008年 30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8-04-15
简讯
论文
短文
讨论
简讯
464
《岩土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正>本刊于1979年创刊,是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多年确认为核心期刊,并在建筑类核心期中列首位;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本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国内重要的数据库收录,并能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网和重庆维普网全文检索;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等国等检索等统收录。等
2008 Vol. 30 (4): 464- [
摘要
] (
787
) [
HTML
1KB] [
PDF
372KB] (
92
)
479
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工程高级技术论坛征文通知
史佩栋;
<正>(2008年11月,杭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三单位支持召开的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工程高级技术论坛定于2008年11月杭州举办。我国大陆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规模为世界各国所罕见。我国香港特区的地铁是世界上唯一营运不亏本的线路。台湾台北的捷运近年亦有一定进展,北高高铁已建成通车。为了总结交流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含城际高速铁路、轻轨、磁浮等)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安全运营、
2008 Vol. 30 (4): 479- [
摘要
] (
1021
) [
HTML
1KB] [
PDF
364KB] (
161
)
491
一本有特色的土力学教材
张在明;
<正>因为在北京工业大学兼职,对本专业的教材自然十分关注。过去一提到好的教材,多半会立刻想到John Wiley&Sons出版公司数十年中出版的几本蓝色封面的经典著作。近年来,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就是国内几位卓有成效的教授,总结了他们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写出了结合国情的好书,既可作为教材,又是具有文献和导向性质的专业书籍。2008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由谢定义教授携弟子姚仰平、党发宁二位教授编著的《高等土力学》,应该是其中最新的一部。
2008 Vol. 30 (4): 491- [
摘要
] (
1569
) [
HTML
1KB] [
PDF
378KB] (
250
)
论文
467
基于区间理论的挡土墙稳定性非概率可靠性分析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
针对现有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不足,首先,根据挡土墙岩土力学参数取值的区间性特征,引入区间分析理论,视挡土墙岩土力学参数为区间变量,在确定出挡土墙稳定可靠性分析的合理功能函数基础上,建立出基于区间理论的挡土墙结构稳定非概率可靠性计算模型;其次,针对区间运算结果扩张问题,引入区间组合法和改进区间截断法,建立出挡土墙稳定性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的区间运算方法,进而建立出基于区间理论的挡土墙稳定性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探讨了岩土力学参数对挡土墙稳定性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影响规律,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2008 Vol. 30 (4): 467-472 [
摘要
] (
1240
) [
HTML
1KB] [
PDF
1898KB] (
500
)
473
龙固井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型特征研究
李增学;吕大炜;王怀洪;刘海燕;吴立荣;
对龙固井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性特征进行分析,把影响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因素归纳为岩石的沉积学特征、构造特征、力学特征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价。把龙固井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性特征划分为稳定型、较稳定型、中等稳定型、较不稳定型、不稳定型5级。稳定区主要是沉积厚层中粗砂岩,构造极少发育,岩石力学强度高;较稳定区细砂岩为主,含少量泥岩,构造密度较小,岩石力学强度较高。中等稳定区以中厚粉–细砂岩为主,构造密度中等,岩石力学强度中等。较不稳定区以薄层粉–细砂岩为主,构造比较发育,岩石力学强度较差。构造不稳定区以薄层泥岩–粉砂岩互层为主,构造发育,岩石力学强度极差。
2008 Vol. 30 (4): 473-479 [
摘要
] (
1172
) [
HTML
1KB] [
PDF
2296KB] (
258
)
480
无黏性土强夯加固效果定量估算的拟静力分析法
罗嗣海;龚晓南;
提出了强夯锤–土接触面"等效拟静力"的概念;从功能原理推导了用土质参数表达的等效拟静力公式;基于压密分布的近似假设,建立了任意夯击击数时的夯坑深度和夯点下不同深度处的相对密度计算公式,进而可确定无黏性土夯后土的设计控制指标(如标准贯入击数)的深度剖面;初步探讨了计算中涉及的若干参数取值;最后,用若干实例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
2008 Vol. 30 (4): 480-486 [
摘要
] (
1150
) [
HTML
1KB] [
PDF
2055KB] (
302
)
487
无剪切闭锁的厚薄通用板单元
陈朝晖;郭益;李正良;
基于广义协调理论构建了一个具有12个自由度的四边形厚薄板通用单元,利用虚位移原理,将Winkler弹性地基的转动支承作用引入单元刚度矩阵,得到考虑地基转动支撑作用的板单元。算例表明,由于考虑了转动支承作用,所构建的板单元精度高,收敛性好,无剪切闭锁,具有厚薄板通用性。
2008 Vol. 30 (4): 487-491 [
摘要
] (
994
) [
HTML
1KB] [
PDF
1395KB] (
285
)
492
膨胀土边坡自平衡预应力锚固方法研究
吴顺川;潘旦光;
针对膨胀土吸水膨胀的特点,提出膨胀土边坡自平衡预应力锚杆加固方法。该方法结合黏结型锚杆和预应力锚杆的优点,使用预应力锚杆结构,但在锚杆施工时仅施加少量或不加预应力,利用膨胀土吸水膨胀特性在边坡中形成自平衡的预应力锚杆加固体系。根据锚杆与土体变形协调关系,推导自平衡预应力锚杆初始应力计算公式,并探讨该方法的有限元计算过程。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自平衡预应力锚固结构在保证边坡稳定和锚固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边坡变形较小,同时经济上较为合理,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2008 Vol. 30 (4): 492-497 [
摘要
] (
1174
) [
HTML
1KB] [
PDF
1849KB] (
239
)
498
不连续应力边界土压力的严密解法
姜朋明;陆长锋;梅国雄;
基于上下限定理的推论,分析了不连续应力边界下土体中不连续应力场和速度场特征。根据应力不连续线和速度不连续的性质,在考虑有重土、土和墙体摩擦情况下,通过数值计算,解三类边值问题。求得墙后土体在表面受不连续荷载时,挡土墙绕基底转动下土体的静力场,同时对对应的机动场进行分析,找出了满足所有速度边界条件和静力边界条件的应力场,得到绕墙基转动下挡土墙土压力的严密解。算例表明:文中求解极限平衡问题真解的算法是可行的。
2008 Vol. 30 (4): 498-502 [
摘要
] (
1249
) [
HTML
1KB] [
PDF
1506KB] (
246
)
503
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
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能够全面反应饱和土体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和偏应力与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与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和动应力变化相耦合,孔压产生、扩散和消散相耦合、能够较全面反映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反应的真实过程为特点的三维瞬态动力方程组,形成了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最后,开发了新的动力固结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通过对一个饱和路基的计算和分析,不仅得到了合理的土体动力性状,而且验证了该分析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
2008 Vol. 30 (4): 503-510 [
摘要
] (
1161
) [
HTML
1KB] [
PDF
2517KB] (
329
)
511
渗透压作用下压剪岩石裂纹流变断裂贯通机制及破坏准则探讨
赵延林;曹平;林杭;刘业科;
探讨了渗透压作用下黏弹性压剪岩石裂纹的起裂规律及分支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演变规律,得出:一定轴向压应力下,渗透压、远场侧向应力和裂纹面摩擦系数是影响分支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演变的主要因素,渗透压的存在加剧了分支裂纹的扩展,随着裂纹渗透压的增大,分支裂纹扩展由稳定扩展变成不稳定扩展;建立了渗透压作用下压剪岩石裂纹体的轴向贯穿、岩桥剪切贯通两种不同类型的断裂破坏力学模型,引入虚拟应力强度因子KI(LC),提出以分支裂纹临界长度时裂尖虚拟应力强度因子KI(LC)作为黏弹性压剪岩石裂纹的流变断裂破坏准则,通过算例证实了该准则的可行性,得出:在既定裂纹分布、一定轴向应力和裂纹面摩擦系数的条件下,低渗透压、侧向拉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压剪岩石裂纹趋向于轴向贯穿破坏,而高渗透压作用下会导致分支裂纹尖端岩桥剪切破坏,渗透压、侧向压应力共同作用下压剪岩石裂纹可能会发生具时间效应的流变断裂贯通破坏。为研究水岩相互作用下裂隙岩体的失稳破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08 Vol. 30 (4): 511-517 [
摘要
] (
1317
) [
HTML
1KB] [
PDF
2277KB] (
352
)
518
饱和黏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
齐剑峰;栾茂田;杨庆;马太雷;袁颖;
针对饱和黏土,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通过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的循环扭剪和竖向-扭转耦合试验,着重探讨了大应变情况下分级加载历史和循环应力耦合对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等动力特性的影响。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采用多个试样单级加载与采用一个试样分级加载试验得到的初始骨干曲线、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都较为一致,采用分级加载试验测定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是可行的;耦合循环应力中的轴向偏差应力对扭转向应力-应变滞回圈的倾斜程度及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都有显著影响,尤其当扭转向循环剪应力较小时,可以认为轴向偏差应力的大小控制着动剪切模量的增大量,受扭转向剪应力的影响,轴向应力–应变滞回圈的变化模式较为复杂。
2008 Vol. 30 (4): 518-523 [
摘要
] (
1575
) [
HTML
1KB] [
PDF
2113KB] (
313
)
524
研究黄土湿陷性的新方法
朱元青;陈正汉;
为了研究吸力对黄土湿陷变形的影响,研制了一套可以控制吸力的非饱和土湿陷三轴仪。该三轴仪底座为二元结构,既能控制吸力又能浸水。将该三轴仪和GDS压力/体积控制器相结合,实现了浸水过程中量测浸水体积的功能,并可施加浸水压力。该设备能精确量测试样体变;控制偏应力;精确量测浸水量。利用该仪器探讨了原状湿陷性黄土控制吸力三轴湿陷试验的方法,并进行了净围压相同吸力不同和吸力相同净围压不同的双线法三轴湿陷试验。结果表明:吸力越大湿陷变形越大,净围压对湿陷变形有显著影响。非饱和土湿陷三轴仪为研究黄土的湿陷特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008 Vol. 30 (4): 524-528 [
摘要
] (
1124
) [
HTML
1KB] [
PDF
1838KB] (
376
)
529
基于电阻率静力触探的海相黏土成因特性分析
蔡国军;刘松玉;邵光辉;童立元;杜广印;
土的电阻率是表征土体导电性的基本参数,也是反映土体固有物性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众所周知,土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较多,因此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土体的许多性状。电阻率静力触探(RCPT)作为一种新型的原位测试技术,除可测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以外,还可以同时测试土的电阻率。首先简要介绍了RCPT测试技术,采用电阻率静力触探(RCPT)在连云港海相黏土场地进行了试验,得到土的原位电阻率测试值。结合连云港海相黏土的室内物理化学分析试验,研究了其矿物成分、沉积化学特征,分析了该海相软黏土的电阻率指标与矿物成分、离子含量、胶结特性和氧化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基于RCPT测试成果是可以充分反映出连云港海相黏土的成因特性的。
2008 Vol. 30 (4): 529-535 [
摘要
] (
1175
) [
HTML
1KB] [
PDF
2302KB] (
493
)
536
无黏性管涌型土的BP神经网络判别法研究
赵正信;陈建生;陈亮;
运用基于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NNT)建立无黏性管涌型土的预测模型,并分别以试验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该段土样的渗透破坏形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规范及试验所得结果相同,说明了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运用于无黏性管涌型土预测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2008 Vol. 30 (4): 536-540 [
摘要
] (
1173
) [
HTML
1KB] [
PDF
1384KB] (
341
)
541
矩形闭合地下连续墙基础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研究
文华;程谦恭;宋章;
矩形闭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简称闭合墙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通过单片墙与矩形闭合墙的对比性浸水模型试验,对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的作用机理以及浸水后闭合墙基础的竖向承载性状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片墙与闭合墙基础的中性点深度比在0.34~0.64之间,与现场试验实测结果十分接近,且闭合墙基础的中性点位置比单片墙的低。负摩阻力分布曲线大致呈抛物线型,与桩基现场浸水试验结果相似。由于闭合墙基础良好的整体性和防渗特性,当墙周土层浸水发生湿陷变形,土芯不会受到水的影响,因此在负摩阻力作用下,内摩阻力与承台土反力能够得以发挥。闭合墙基础所有竖向荷载均由外侧正摩阻力、内摩阻力以及端阻力和承台土反力四者共同分担,能够有效地阻止墙身附加沉降的继续发展。在相同的湿陷性黄土地层且浸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闭合墙浸水后的附加沉降小于单片墙,表现出良好的抗沉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小负摩阻力对桥梁工程的危害。
2008 Vol. 30 (4): 541-548 [
摘要
] (
1375
) [
HTML
1KB] [
PDF
2670KB] (
342
)
549
考虑施工扰动和荷载效应的复合地基固结解
卢萌盟;谢康和;张玉国;陈国红;
在等应变条件下,考虑了土体水平渗透系数受到桩体施工的扰动而沿着径向逐渐变化和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沿深度线性分布的特点,采用由平衡条件和等应变假设得到的新的初始条件,给出了土体和桩体的超静孔压解,并分别给出复合地基按应力和按变形定义的总平均固结度。最后分析了附加应力分布形式、扰动区大小及扰动区土体渗透系数的变化对地基固结性状的影响,并将本文结果和已有的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按应力和按变形定义的地基的总平均固结度相等;地基的固结随着地基顶面和底面处的附加应力之比的增大而加快,当附加应力呈倒三角分布时固结最快,正三角最慢;扰动区越大或者扰动区土体渗透系数沿径向减小的越快,固结越慢。
2008 Vol. 30 (4): 549-554 [
摘要
] (
1141
) [
HTML
1KB] [
PDF
1500KB] (
345
)
555
复杂条件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解析解
林智勇;戴自航;苏美选;
基于库仑理论的平面滑裂面假设,综合考虑填土具有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挡土墙墙背和填土面均倾斜、填土与墙背间具有摩擦和黏着力、填土浅表具有张拉裂缝和表面有连续均布超载的复杂情况,采用薄层单元法,导出了作用于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的解析解,可适用于黏性和无黏性填土的复杂条件;且证明现行经典朗肯理论和库仑理论主动土压力是解析解相应简化假设下的特例。多个工程实例计算均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曲线吻合良好,因而解析解对实际工程中主动土压力的计算精度是可靠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08 Vol. 30 (4): 555-559 [
摘要
] (
1404
) [
HTML
1KB] [
PDF
1547KB] (
420
)
560
基于SEM土体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唐朝生;施斌;王宝军;
通过对一系列SEM照片计算其表观孔隙率和土颗粒形态分维数,研究了阈值大小、分析区域大小、扫描点位置、放大倍率等因素对土体微观结构定量研究的影响,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相对较小的阈值条件下得到的孔隙结构参数较接近真实情况,在相对较大的阈值条件下分析土颗粒的形态特征更具有代表性;合理的放大倍数是分析土体微观结构的关键因素,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而定;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合理的阈值和放大倍数的推荐值,并对扫描过程中相关的测试技术、观察技术和图片处理技术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对今后研究人员如何利用SEM获得真实客观的土结构参数具有参考价值。
2008 Vol. 30 (4): 560-565 [
摘要
] (
1365
) [
HTML
1KB] [
PDF
2304KB] (
682
)
566
天然边坡削坡工程中的稳定性研究
刘强;杨俊杰;刘红军;豊澤康男;伊藤和也;
天然边坡在削坡工程施工阶段或竣工后,往往形成上下部不同坡度的边坡。离心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这类边坡有两种破坏模式。一种是滑裂面始于坡顶,另一种是滑裂面始于坡面。利用极限分析上限法理论讨论并确定边坡发生不同破坏模式的条件,从而给出极限开挖深度、设计开挖深度小于极限开挖深度时的稳定安全系数以及设计开挖深度大于极限开挖深度时的土压力,为解决天然边坡削坡工程中的稳定性设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008 Vol. 30 (4): 566-573 [
摘要
] (
1218
) [
HTML
1KB] [
PDF
2599KB] (
276
)
574
复合加载模式下桶形基础破坏包络面特性研究(英文)
武科;栾茂田;范庆来;王志云;
桶形基础结构是一种适宜于滩海软黏土地基上的新型海洋基础形式。研究复合加载模式下桶形基础的承载力特性,并进而依此评价海洋平台基础及地基的稳定性是桶形基础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问题。针对软黏土地基上桶形基础结构,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采用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对复合加载模式下桶形基础的承载特性进行了三维弹塑性数值分析。在V-H、V-M、V-M-H空间内建立了复合加载模式下桶形基础极限承载力破坏包络图,推导了破坏包络面的经验计算公式,由此可根据实际的复合加载状态与数值计算所得的破坏包络曲面之间的相对关系,评判实际荷载作用下桶形基础的工作状态,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08 Vol. 30 (4): 574-580 [
摘要
] (
1281
) [
HTML
1KB] [
PDF
1888KB] (
268
)
短文
581
均质各向异性土层中轴对称渗流问题的分析
吴世余;李宏;
对于均质各向异性土层中的轴对称渗流问题,也同平面问题一样,可取缩放渗流场比尺的方法解题,但其结果不同于平面问题。按研究结果:如缩小径向尺度,则缩小后渗流场的等效渗透系数为横向渗透系数kh;如放大轴向尺度,则放大后渗流场的等效渗透系数为平均渗透系数√khkv。
2008 Vol. 30 (4): 581-583 [
摘要
] (
1104
) [
HTML
1KB] [
PDF
602KB] (
177
)
584
基于GIS和体视化技术的工程场地地震液化势3D可视化
陈国兴;汤皓;刘建达;
工程场地地震液化势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可视化研究的目的是用三维图形来描述地震动作用下场地液化势的空间分布特性,以此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采用具有概率意义的饱和砂土抗液化强度经验公式来对场地进行地震液化势概率评价;采用一种基于"块"模型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场地液化势三维实体;结合Kriging插值法和体视化技术进行场地液化势的三维可视化建模。研究表明:采用"块"数据模型来分割模拟三维液化势场,利用Kriging法对工程场地地震液化势进行空间数据三维插值,有助于揭示勘探孔以外任意空间点的土层液化势信息;基于液化势概率评价结果和体视化技术,采用Kriging插值法,以不同的色标体现场地液化势的风险程度,可以直观的三维图像形式呈现场地液化势的空间分布特性和变化趋势,通过剖切自动生成指定位置的二维剖面和三维切割体,工程场地液化势的三维分布特性得到有效的表达。
2008 Vol. 30 (4): 584-590 [
摘要
] (
1277
) [
HTML
1KB] [
PDF
2151KB] (
250
)
591
软弱基坑中土钉墙整体稳定性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屠毓敏;
土钉墙具有施工便捷、现场文明、造价低廉等优点,已在深基坑支护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土钉墙设计通常采用专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如国内最常见的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软件,然而笔者在使用该软件过程中,发现该软件在进行土钉墙整体稳定性分析时,基坑底面以下的截止计算深度对土钉墙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而按软件界面计算时不能真正求得土钉墙整体稳定性的最小安全系数。为此,提出用理正软件寻求最危险滑动面的方法,并与笔者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借鉴。
2008 Vol. 30 (4): 591-594 [
摘要
] (
1395
) [
HTML
1KB] [
PDF
1168KB] (
419
)
595
冻土动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张淑娟;赖远明;李双洋;常小晓;
在围压为0.3~16 MPa,频率为2 Hz,温度为-4和-6℃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恒应力幅循环动荷载试验,发现冻土动强度的变化不仅跟破坏振次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围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吸收的有效能量(损失能)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根据损失能获得试样温度的变化,将冻土动强度与温度直接联系起来,表明振动荷载作用下损失能累积造成的温度额外升高是控制冻土动强度变化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8 Vol. 30 (4): 595-599 [
摘要
] (
1236
) [
HTML
1KB] [
PDF
1544KB] (
611
)
600
基于Mathews稳定图的矿体可崩性研究
冯兴隆;王李管;毕林;贾明涛;龚元翔;
通过对金川III矿区的工程地质调查、矿岩力学性质试验,获得了表征矿山岩体工程质量的多种指标,在分析了这些指标后,选取了节理间距、RQD、地下水、结构面状态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指标建立了III矿区的可崩性评价模型。根据可崩性模型统计出了Mathews稳定图法所需要的参数,即RMR值和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根据这些参数,应用Mathews稳定图法中稳定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评价区域的稳定数,然后根据稳定数利用Mathews稳定图计算出每个评价区域的持续崩落水力半径,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这些区域适合应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开采。
2008 Vol. 30 (4): 600-604 [
摘要
] (
1117
) [
HTML
1KB] [
PDF
1782KB] (
563
)
605
水泥砂浆固化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范晓秋;洪宝宁;胡昕;蒋敏敏;
为了解水泥砂浆固化土的掺砂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出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配比,在不同掺砂量不同龄期条件下对水泥砂浆固化土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水泥砂浆固化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分析了掺砂量和龄期对水泥砂浆固化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泥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砂,可有效提高水泥土强度;一定水泥掺入比下,存在一个最佳掺砂量,使水泥砂浆固化土强度(qu)最高,变形系数(E50)最大;水泥砂浆固化土与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有明显的峰值,应力应变关系属加工软化型,其残余强度随着掺砂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水泥砂浆搅拌桩加固软弱地基时,即使采用较高的掺砂量和置换率,加固体本身重量增加有限,下卧层附加应力增加也很小。
2008 Vol. 30 (4): 605-610 [
摘要
] (
1139
) [
HTML
1KB] [
PDF
2043KB] (
354
)
611
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极限分析上限法
秦会来;黄茂松;
极限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中,目前已有很多学者探讨了极限分析上限方法计算均质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事实证明该方法是卓有成效的。而实际中常遇到的是层状地基,特别是持力层范围内主要有两层土的情况,对于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目前的研究还相当不成熟。将一种新的多块体离散模式的上限方法应用于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详细探讨了该多块体离散模式应用时相容速度场的确定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一些双层地基土极限承载力问题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已有计算方法做了对比,通过对比可以验证该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2008 Vol. 30 (4): 611-616 [
摘要
] (
1304
) [
HTML
1KB] [
PDF
1973KB] (
342
)
617
功效系数法在确定岩体优势结构面中的应用
徐佳;张勤;吴继敏;
首次将广泛应用于商业评估及预警的功效系数法应用于岩体优势结构面的确定中,提出了一种确定岩体优势结构面的新方法并对前人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克服了传统方法确定优势结构面只考虑数量优势而忽略了质量优势的缺点,使结构面评价趋于合理。总结出了评价结构面的六组重要优势指标,并对功效系数法中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的选取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
2008 Vol. 30 (4): 617-620 [
摘要
] (
1194
) [
HTML
1KB] [
PDF
1322KB] (
353
)
讨论
621
关于“硬岩巴西劈裂法试验误差影响率分析”的讨论
尤明庆;
<正>《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第7期"硬岩巴西劈裂法试验误差影响率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的结论,"为了控制实验误差,建议以后进行劈裂试验时,试件厚径比L/D严格取为1.0",颇感兴趣,因而进行了仔细学习,并查阅了一些文献。可惜对文中有些内容仍不能理解,提出来向作者请教。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2008 Vol. 30 (4): 621-622 [
摘要
] (
1565
) [
HTML
1KB] [
PDF
726KB] (
227
)
623
对“硬岩巴西劈裂法试验误差影响率分析”讨论的答复
汪亦显;
<正>非常感谢尤明庆教授对"硬岩巴西劈裂法试验误差影响率分析"的关注和提出相关讨论,现就尤明庆教授在讨论稿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若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按照我国岩石力学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1],试件厚径比取0.5~1.0。若试件厚度为L,直径为D,破坏荷载为P,则其抗拉强度一般可以近似表示为[1]
2008 Vol. 30 (4): 623-624 [
摘要
] (
1332
) [
HTML
1KB] [
PDF
645KB] (
207
)
岩土工程学报
会员登录
编辑部公告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向广大读者恭贺元旦新年!
《岩土工程学报》开通新微信公众号:岩土学术CJGE
《岩土工程学报》微刊上线
更多>>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知网
岩土BBS
岩土人才网
岩土英才网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0 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虎踞关34号《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
邮编:210024 电话:025-85829534,85829556 E-mail: ge@nhri.cn
苏ICP备0500712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