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学报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基金理事会    编辑部    征稿征订    微刊阅读    论文查重    留言板    English
岩土工程学报
  在线办公
  文章检索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相关下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当期目录
 
1987年 9卷 1期 刊出日期 1987-01-30

论文
短文
 
论文
1 不规则岩块点荷载试验的研究
李先炜;付学敏;
<正> 在现场进行不规则岩块的点荷载试验,是获得强度指标最简单、最有前途的方法,也可以获得岩石的抗拉、抗压强度。 本文通过五种典型形状的岩块(近球体、椭球体、长方体、多棱体和四面体)的有限元计算和分析,探讨了不规则岩块在点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得到除四面体(极少)以外,其余四种形状的应力分布规律均极为相似。
1987 Vol. 9 (1): 1-11 [摘要] ( 1284 ) [HTML 1KB] [PDF 2677KB] ( 577 )
12 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动力反应计算
陈映坚;顾淦臣;
本文采用动力非线性有限元法研究了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地震反应,并用滑移面上的静、动应力求得坝坡抗震稳定安全系数时程曲线。根据坝址的地质构造,将实测的坝址附近震中地震加速度调整为设计加速度过程线。计算时,采用分段迭代的方法,不仅考虑了堆石的动力非线性性质,而且也考虑了混凝土动力非线性性质以及自振频率在振动过程中的变化,比较全面地反应了材料和结构的动力特性。
1987 Vol. 9 (1): 12-22 [摘要] ( 1106 ) [HTML 1KB] [PDF 2044KB] ( 269 )
23 单轴压缩下岩石破坏后区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吴玉山;林卓英;
本文根据岩石在单轴压缩下取得的荷载-位移全过程,对岩石破坏后区力学性状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破坏后区的基本特征,把岩石的受力破坏划分为Ⅰ型破坏和Ⅱ型破坏。指出应变率不同,这两种类型破坏可以相互转化。
1987 Vol. 9 (1): 23-31 [摘要] ( 1318 ) [HTML 1KB] [PDF 2143KB] ( 500 )
32 弹性固体地基板有限元分析中对称性利用的问题
姚炳卿;
本文解决了用有限元法分析弹性固体地基板时,在任意荷载作用下只需取1/4板进行计算的方法问题。
1987 Vol. 9 (1): 32-39 [摘要] ( 1108 ) [HTML 1KB] [PDF 1551KB] ( 197 )
40 有预张力的粘结式锚杆
李锡润;金银东;
在地下工程和边坡工程中,广泛采用有预张力的粘结式锚杆加固岩体。粘结剂固化后,除去加力装置,锚杆回缩。锚杆靠粘结剂向岩体传递剪力,在围岩中形成附加应力场,并引起锚杆自身不均匀变形。 本文根据锚杆和岩休的力学边界条件、几何条件,视锚杆和岩体为弹性体,利用明德林(Mindlin)解,得到了去掉预张力后,锚杆回缩在岩体中产生的应力场和锚杆自身应力分布的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引用了由R.米开(R.Muki)和E.斯特恩白格(E.Sternberg)导出的柱状空间内的明德林积分解。
1987 Vol. 9 (1): 40-52 [摘要] ( 1045 ) [HTML 1KB] [PDF 2137KB] ( 360 )
53 拟似超固结粘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特性
马时冬;
本文着重讨论在粘土层中由于次固结所产生的附加结构强度。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拟似超固结粘土的屈服压力的机理,并通过实验结果说明越出初始沉积曲线的现象是拟似超固结粘土的本质行为。二是将拟似超固结粘土和超固结粘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特性加以比较,从而说明由时间效应产生的拟似超固结特性和由载荷效应产生的超固结特性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1987 Vol. 9 (1): 53-60 [摘要] ( 1375 ) [HTML 1KB] [PDF 1983KB] ( 289 )
61 双层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及其在天然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金问鲁;谢德贵;
在硬壳层较薄的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往往下卧层强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本文采用极限平衡理论进行双层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按照土的力学性指标Φ,首先定出近似的滑移网络,然后分别求出由凝聚力c产生的承载力p<sub>1</sub>和由土重产生的承载力p<sub>2</sub>,从而得出极限承载力p<sub>u</sub>=p<sub>1</sub>+p<sub>2</sub>。在设计中,保证足够的安全度定出允许承载力p<sub>a</sub>,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照工程实例,可见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能保证工程质量。
1987 Vol. 9 (1): 61-71 [摘要] ( 1245 ) [HTML 1KB] [PDF 1761KB] ( 307 )
72 石灰桩加固软弱地基试验研究
王伟堂;
自1982年以来,我们在杭州市深厚软土地区的三个场地进行了石灰桩加固软弱地基的试验研究。 11台底板尺寸为2&#215;2m的载荷板试验和静力触探、十字板及钻孔取土等室内外试验结果证明,石灰桩对加固杂填土和软粘土地基均有明显效果。石灰桩可使淤泥质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明显降低,并使淤泥质粘土的十字板抗剪强度cu提高到原来的1.13~4.50倍;对杂填土地基其加固效果更加显著(载荷试验表明,地基容许承载力可提高到原来的1.58~4.14倍)。 石灰桩已首次在上述地区的三幢六层住宅工程中应用。孔隙水压力、压力盒、磁性分层沉降仪和长期沉降观测表明,建筑物沉降均匀、工作性能良好。 本文还根据八项典型工程的调查,给出了杭州深厚软土地区住宅地基常用处埋方法的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采用石灰桩可比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节约基础费用40~60%左右。
1987 Vol. 9 (1): 72-83 [摘要] ( 1227 ) [HTML 1KB] [PDF 2626KB] ( 257 )
84 地基单向和三向排水固结与强度增长的计算及其实际观测
林孔锱;
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基有垫层排水和砂井排水两类方法。采用的计算方法多数仅考虑地基加固层的平均固结度与强度的增长。砂井地基主要是考虑水平向排水固结,对竖向排水不予考虑或考虑竖向排水的平均固结度,故与实际情况有差异。本文改进为计算地基不同部位的任一深度和任一时间的固结度,更符合地基的实际情况。 籍助电算研制出简便的计算图表。对垫层排水处理海堤软基与排水砂井处理深水防波堤软基两项工程,进行计算,并与实际观测资料作比较,结果表明,两者较为接近。
1987 Vol. 9 (1): 84-98 [摘要] ( 1087 ) [HTML 1KB] [PDF 3175KB] ( 309 )
99 “板裂”结构岩体的力学分析法
倪国荣;叶梅新;
&lt;正&gt; 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案已提过许多种,主要划分原则是岩体破碎程度。谷德振教授在一九七七年曾提出:破碎带应作为一种岩体结构单元。他已将“板”作为一种薄层状结构从一般的层状结构中独立出来。之后,孙广忠等在一九八四年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板裂”结构的新概念(同期,他还在文献[3]中谈及对劈理带用板裂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的问题),引起工程地质界和岩体力学工作者的很大兴趣。 岩体结构分类的主要目标是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岩体稳定评价,使工程设计臻于经济合理。显然,认识和划定岩体的“板裂”结构,采用特定的力学模型,则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
1987 Vol. 9 (1): 99-108 [摘要] ( 1148 ) [HTML 1KB] [PDF 2628KB] ( 387 )
短文
109 粉煤灰的抗剪强度和液化特性
汪闻韶;秦蔚琴;何昌荣;
&lt;正&gt; 为了探讨火电厂贮灰库能否采用粉煤灰填筑挡灰坝的问题,本文作者们曾先后对两个电厂四种粉煤灰在静力和振动作用下的抗剪强度和液化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1987 Vol. 9 (1): 109-112 [摘要] ( 976 ) [HTML 1KB] [PDF 664KB] ( 299 )
113 路面永久变形的实验研究
叶国铮;
&lt;正&gt; 柔性路面在行驶车轮长期重复荷载作用下会逐渐产生积累的永久变形,它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平整度和使用质量。二十多年来,各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制订了不少考虑永久变形和车辙的柔性路面设计付体系和计算方法。我国柔性路面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均只考虑路面的弹性变形。随着我国四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汽车轴重和公路交通量不断增大,分道行驶的渠化交通使不少公路出现不同程度的永久变形甚至车辙破坏。为了探索柔性路面的永久变形特性,过去几年在路面疲劳研究的同时也进行了永久变形的重复荷载试验。
1987 Vol. 9 (1): 113-116 [摘要] ( 1018 ) [HTML 1KB] [PDF 732KB] ( 271 )
117 全国土工建筑物及地基抗震学术会记要——第二届全国土动力学会
全国土工建筑及地基抗震学术讨论会领导小组;
&lt;正&gt; 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学会上力学专业委员会于1985、5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筹备全国第二届土动力学学术讨论会,即《全国土工建筑物及地基抗震》学术讨论会。会议筹备组收到应征论文152篇,经评审组于1986、2、25~3.1评审后。决定录用117篇作为会议论文。论文内容涉及土的动力特性、土工建筑性与地基抗震理论、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抗震加固措施、抗震规范问题及动态测试技术等7方面。除上述论文外,还有5个专题报告。 会议于1986、11、3~11、7在西安陕西机械学院召开,到会代表143人(包括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
1987 Vol. 9 (1): 117-118 [摘要] ( 905 ) [HTML 1KB] [PDF 350KB] ( 186 )
118 再攀高峰,联系实际,为我国土动力学发展的新水平而努力!——《全国土工建筑物与地基抗震》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
谢定义;
&lt;正&gt; 代表同志们: 《全国土工建筑物及地基抗震》学会议,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在老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大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五天紧张、生动、广泛、热烈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今天就要闭幕了。
1987 Vol. 9 (1): 118-124 [摘要] ( 932 ) [HTML 1KB] [PDF 2785KB] ( 209 )
岩土工程学报
 
 
  会员登录
  编辑部公告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向广大读者恭贺元旦新年!
《岩土工程学报》开通新微信公众号:岩土学术CJGE
《岩土工程学报》微刊上线
更多>>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知网
岩土BBS
岩土人才网
岩土英才网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0 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虎踞关34号《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
邮编:210024 电话:025-85829534,85829556 E-mail: ge@nhri.cn
苏ICP备0500712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