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荷载作用下群桩沉降比的估算方法 |
吴永红;王成华; |
天津市勘察院科研室;天津大学土木系 300191;300072; |
|
|
摘要 <正> 一、前言群桩沉降比是指群桩中各桩荷载与单桩荷载相同时群桩沉降与单桩沉降之比,是评价群桩效应的重要指标。常见的群桩沉降比计算方法有:①弹性理论法,其概念明确,但计算量大,不便于实际应用;②经验公式法,其计算简便,但概念不明确,考虑因素过少,估算精度差。而实际工程设计中需要一种概念明确又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本文根据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的概念,推导出了群桩沉降比的简化估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弹性理论法及实测资料比较接近。
|
|
关键词 :
群桩沉降,
工作荷载,
估算方法,
单桩沉降,
计算深度,
桩端,
均质地基,
桩荷载,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弹性理论法
|
|
[1] |
赵明华, 肖尧, 徐卓君, 杨超炜, 胡倩, 刘建华. 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承载性能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6): 1123-1129. |
[2] |
邹新军, 赵灵杰, 徐洞斌, 赵明华. 双层非均质地基中单桩受扭弹塑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5): 828-836. |
[3] |
林智勇, 戴自航. 由单桩载荷试验推算群桩沉降的相互作用系数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1): 155-162. |
[4] |
周佳锦, 龚晓南, 王奎华, 张日红. 静钻根植竹节桩抗拔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3): 570-576. |
[5] |
刘金砺,秋仁东,邱明兵,高文生. 不同条件下桩侧阻力端阻力性状及侧阻力分布概化与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11): 1953-1970. |
[6] |
刘开富, 方鹏飞, 刘雪梅, 胡意, 谢新宇. 软土地区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1054-1057. |
[7] |
付文光, 吴旭君, 卓志飞. 有关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几个概念辨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1167-1171. |
[8] |
茅燕兵, 戴国亮, 龚维明. 基于单桩静荷载试验的群桩沉降预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627-631. |
[9] |
对比试验研究. 软土地区防洪堤工程中预制方桩和PHC管桩的[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986-989. |
[10] |
丁洲祥. Gibson地基模型参数的一种实用确定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9): 1730-1736. |
[11] |
刘红军, 上官士青, 朴春德, 姜德鸿. 基于数学规划算法的单桩沉降计算分析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5): 868-873. |
[12] |
黄挺, 龚维明, 李辉, 戴国亮. 超长桩桩端注浆静载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zk1): 112-116. |
[13] |
储诚富, 李小春, 鹿立好, 席培胜. 无黏性土地区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桩端压浆后的承载性能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sup2): 388-391. |
[14] |
席宁中, 刘金砺, 席婧仪. 桩端土刚度对桩侧阻力影响的数值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sup2): 174-177. |
[15] |
王卫东, 吴江斌, 王向军, 赵春风, 王建华. 上海地区桩基侧摩阻力与端阻力取值的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sup2): 24-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