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一文的讨论 |
陈如连; |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勘察分院 杭州; |
|
|
摘要 <正>目前“小应变”方法提供桩承载力仍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大胆应用于工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对“小应变”方法中涉及桩静载荷试验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静载荷试验第一阶段的Ks值不能确定桩的承载力 Ks值不是定值,其与地层结构、土的性质、桩身刚度、桩径、桩长及试验方法(包括停歇时间)等因素有关,它是在不同位移条件下,各土层的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的发挥程度和条件的综合反映。同一根桩在桩顶沉降很小时,使不同的发挥程度和条件的差别缩小了,
|
|
关键词 :
桩承载力,
力测定,
桩尖,
Q-S曲线,
&ldquo,
小应变&rdquo,
桩顶沉降,
桩静载荷试验,
不同条件,
桩的承载力,
持力层
|
|
[1] |
陈仁朋, 任宇, 陈云敏. 基于沉降控制的竖向下压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基设计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4): 622-628. |
[2] |
茅燕兵, 戴国亮, 龚维明. 基于单桩静荷载试验的群桩沉降预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627-631. |
[3] |
付文光, 吴旭君, 卓志飞. 有关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几个概念辨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1167-1171. |
[4] |
高广运,杨成斌,高盟,张婧. 持力层对大直径扩底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的影响[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7): 1184-1191. |
[5] |
赵俭斌, 史永强, 杨军. 基于灰色理论的静压管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zk1): 394-398. |
[6] |
刘金波, 张中南, 孙明, 李冰. 某桩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处理实例及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sup2): 58-63. |
[7] |
邓俊杰,陈龙珠,邢爱国,宋春雨. 液压高频振动沉桩的饱和土超静孔压及单桩静载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2): 203-. |
[8] |
邓俊杰 陈龙珠 邢爱国 宋春雨. 液压高频振动沉桩的饱和土超静孔压及单桩静载特性试验研究 [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2): 0-0. |
[9] |
张良;罗强;裴富营;杨尧;.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桩帽网结构路基桩端持力层效应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8): 1192-1199. |
[10] |
朱术云;鞠远江;赵振中;刘德乾;. 超化煤矿“三软”煤层采动底板变形破坏的实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4): 639-642. |
[11] |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 对“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讨论的答复[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2): 306-307. |
[12] |
潘岳;戚云松;李爱武;. 关于“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2): 303-306. |
[13] |
赵海军;马凤山;李国庆;丁德民;文有道;. 断层上下盘开挖引起岩移的断层效应[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30(9): 1372-1375. |
[14] |
陈生水;霍家平;章为民;. “5.12”汶川地震对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坝的影响及原因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30(6): 795-801. |
[15] |
王成雷;王建华;冯士伦;. 土层液化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p-y关系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10): 1500-150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