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岩土中结构动力反应的分解分析法 |
田志敏;熊建国;杜修力; |
洛阳市水利工程技术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哈尔滨;哈尔滨; |
|
|
摘要 <正>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岩土中结构动力反应,以及局部非均匀场地或局部非规则地形对强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分析(图1和图2所示),是防护工程和地震工程都特别关心的基本动力课题,必须从系统的输入,岩土—结构系统的特性以及系统的反应诸方面考虑,这里仅讨论系统反应的求解方法。
|
|
关键词 :
动力反应,
分解分析法,
中结构,
分问题,
交界面,
自由场,
P波,
入射波,
等效节点力,
散射场
|
|
[1] |
李伟华, 郑洁. 饱和度对平面P波入射下自由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3): 427-435. |
[2] |
唐晖, 李小军, 周国良. 波散射问题求解中消除多次透射公式漂移失稳的一种措施[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5): 952-958. |
[3] |
范留明, 赵钦, 刘云贺. 倾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成层场地动力反应的界面子波算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4): 601-607. |
[4] |
杜修力, 黄景琦, 赵密, 金浏. SV波斜入射对岩体隧道洞身段地震响应影响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8): 1400-1406. |
[5] |
胡静云, 李庶林. 矿震P波到时拾取优化与降低震源定位误差应用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10): 1940-1946. |
[6] |
程晔, 王继乾, 夏佩云. 撞击作用下单桩动力反应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1041-1044. |
[7] |
郑刚, 张楠, 巴振宁, 张天奇. 成层软土地基PHC管桩抗震性能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506-510. |
[8] |
朱亚林, 孔宪京, 朱大勇, 甘文宁. 高心墙堆石坝的动力反应及加固极限抗震能力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184-190. |
[9] |
程晓辉, 麻强, 杨钻, 张志超, 李萌. 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砂土地基的动力反应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8): 1486-1495. |
[10] |
黄博, 凌道盛, 丁浩, 汪清静, 袁江宏. 斜入射地震波在土体中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及试验模拟[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2): 276-283. |
[11] |
郑俊杰, 章荣军, 潘玉涛, 崔岚. 考虑开挖卸荷及变形耦合效应的被动桩分析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4): 606-614. |
[12] |
虞一鸣,何蕴龙,伍小玉,. 高堆石坝土工格栅抗震加固效果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9): 1425-1433. |
[13] |
苗小虎,姜福兴,王存文,邓建明. 微地震监测揭示的矿震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6): 971-. |
[14] |
李宏男;徐静; . 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输电塔线体系简化抗震计算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11): 1763-1767 . |
[15] |
杜金龙;杨敏;. 基坑开挖与邻近桩基相互作用的弹塑性解[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30(8): 1121-112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