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及其发展”讨论的答复 |
李广信; |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 |
|
|
摘要 从事的土的本构关系研究,在清华大学获得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写教材9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王运霞对“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及其发展”(简称原文)一文的讨论文章涉及的某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结合最近以来的一些有关议论,着重就土的弹塑性模型的发展和意义给予回答并进行讨论。弹塑性理论为土的本构关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工具,岩土的弹塑性模型研究对传统力学和经典弹塑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土变形的塑性本质决定了使用塑性理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就使土的弹塑性理论模型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力学园地中最为绚
|
|
关键词 :
弹塑性模型,
应力路径,
理论模型,
弹塑性理论,
相适应,
本构模型,
清华,
关系研究,
发展,
屈服面
|
|
[1] |
史宏彦,白 琳. 修正空间滑动面本构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3333, 3333(3333): 1329-. |
[2] |
史宏彦,白 琳. 修正空间滑动面本构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222, 2222(2222): 1329-. |
[3] |
杜修力, 黄景琦, 金浏, 赵密. 岩石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6): 978-985. |
[4] |
邓建, 肖明, 谢冰冰, 陈俊涛. 循环荷载下岩体结构面本构关系与积分算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6): 1048-1057. |
[5] |
赵丁凤, 阮滨, 陈国兴, 徐令宇, 庄海洋. 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模型的修正不规则加卸载准则与等效剪应变算法及其验证[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5): 888-895. |
[6] |
蔡聪, 马巍, 赵淑萍, 周志伟, 穆彦虎. 冻结黄土的单轴试验及其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5): 879-887. |
[7] |
刘斯宏, 邵东琛, 沈超敏, 王子健. 一个基于细观结构的粗粒料弹塑性本构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5): 777-783. |
[8] |
陈艳妮, 杨仲轩.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超固结黏土边界面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3): 547-553. |
[9] |
刘志勇, 肖明砾, 卓莉, 谢红强, 何江达. 石英云母片岩加卸荷力学特性及其卸荷本构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85-91. |
[10] |
郭莹, 韩杰. 成样方法及应力路径对饱和中密细砂CU剪切特性影响[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79-84. |
[11] |
蔡新, 杨杰, 郭兴文, 武颖利. 胶凝砂砾石料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9): 1569-1577. |
[12] |
丛宇, 冯夏庭, 郑颖人, 王在泉, 张黎明. 不同应力路径大理岩声发射破坏前兆的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7): 1193-1201. |
[13] |
张升, 李海潮, 滕继东, 盛岱超. 考虑围压依存性的软岩结构性下加载面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7): 1269-1276. |
[14] |
王忠涛, 刘鹏, 杨庆. 非标准椭圆形应力路径下饱和松砂动强度的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6): 1133-1139. |
[15] |
魏匡民,陈生水,李国英,傅中志. 基于状态参数的筑坝粗粒土本构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4): 654-66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