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污染物运移过程的一维数值分析”的讨论 |
杜延军;刘松玉; |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6;江苏南京210096; |
|
|
摘要 《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的“污染物运移过程的一维数值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于垃圾填埋场内污染物质一维的运移作了计算分析,特别针对粘土衬垫下卧含水层的吸附作用对于污染物质运移的抑制作用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笔者意欲在下述几点存在的问题向原文作者请教和商讨。(1)关于填埋场内污染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描述。原文将填埋场内污染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表达成为指数降低关系。实际当中这一关系应当有其使用条件:即这一关系应该在垃圾填埋场闭锁(landfill closure)之后成立[1]。在闭锁之前,随着垃圾的不断堆放和雨水的进入而导致垃圾的淋滤,填埋场内污染物质浓
|
|
关键词 :
污染物运移,
垃圾填埋场,
污染物质,
物质浓度,
吸附性,
内污染,
时间变化,
数值分析,
阳离子交换能力,
砾石
|
|
[1] |
王俊林,王复明,任连伟,王志宽,丁亚峰. 大直径扩底桩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与数值模拟[J]. 岩土工程学报, 2222, 2222(2222): 1406-. |
[2] |
刘杰, 谢定松. 反滤层设计原理与准则[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4): 609-616. |
[3] |
何顺辉, 谢世平, 张健. GCL对铜离子吸附和隔离性能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k1): 79-82. |
[4] |
朱亚军, 彭君, 陈群. 砂砾石与黏土的接触冲刷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92-97. |
[5] |
程展林, 潘家军, 左永振, 胡胜刚, 程永辉. 坝基覆盖层工程特性试验新方法研究与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18-23. |
[6] |
蔡新, 杨杰, 郭兴文, 武颖利. 胶凝砂砾石料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9): 1569-1577. |
[7] |
赵波, 张桂荣, 何宁, 王国利, 何斌, 周成. 北疆地区砾石土岸坡冲刷破坏大比尺模型试验及其破坏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5): 938-945. |
[8] |
朱 伟,舒 实,王升位,徐浩青,范惜辉.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击穿防渗系统的指示污染物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4): 619-626. |
[9] |
郑 刚,杜一鸣,刁 钰,邓 旭,朱敢平,张立明.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区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4): 599-612. |
[10] |
王者超, 李术才, 乔丽苹, 毕丽平, 张振杰. 地下石油洞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体系及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11): 2033-2042. |
[11] |
韩冬冬,谢新宇,王忠瑾,郑凌逶,黄利. 条形粗糙基础极限承载力求解与误差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10): 1789-1796. |
[12] |
王腾, 严梦. 吸力贯入式板锚转动上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1): 118-123. |
[13] |
林智勇, 戴自航. 由单桩载荷试验推算群桩沉降的相互作用系数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1): 155-162. |
[14] |
石钰锋, 蔡理平, 阳军生, 胡文韬. 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水平旋喷与大管棚预支护研究及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zk2): 101-106. |
[15] |
汤劲松, 刘松玉, 童立元, 沈才华. 卵砾石土抗剪强度指标原位直剪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zk1): 167-17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