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面板堆石坝面板脱空问题的接触力学分析 |
张丙印;师瑞锋;王刚; |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北京100084;北京100084; |
|
Contact analysis of separation between concrete slab and cushion layer in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
|
摘要 0 引 言 yh如何合理地模拟混凝土面板和堆石体这两种变形特性相差较大的材料间的接触特性 ,一直是面板堆石坝有限元应力变形计算中的难点问题之一。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混凝土面板和堆石体当作同一连续体的两个不同材料分区 ,在两者之间设置接触面单元 ,常用的代表性的接触面单元主要有Goodman无厚度接触面单元、Desai薄层单元及接触摩擦单元等。上述接触面模型侧重于描述不同材料界面上的力学特性尤其是切向的摩擦特性 ,将它们用于描述不同材料接触界面上的位移不连续现象尤其是发生大规模滑移和脱开的情况时常难以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本文分别将混凝土面板和堆石体当作独立的可变形接触体 ,采用直接约束法和库仑摩
|
|
关键词 :
面板脱空,
高面板堆石坝,
接触力学,
堆石体,
混凝土面板,
垫层料,
板的脱空,
反馈参数,
经济断面,
直接约束法
|
|
[1] |
徐泽平,侯瑜京,梁建辉. 深覆盖层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3333, 3333(3333): 1323-. |
[2] |
徐泽平,侯瑜京,梁建辉. 深覆盖层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222, 2222(2222): 1323-. |
[3] |
沈 婷,李国英. 超高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应力状态影响因素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222, 2222(2222): 1345-. |
[4] |
耿之周, 徐锴, 李雄威. 堆石流变模型及在高填方路基工程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255-259. |
[5] |
何宁, 王国利, 何斌, 汪璋淳, 周彦章, 钱亚俊, 李登华, 张桂荣. 高面板堆石坝内部水平位移新型监测技术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24-29. |
[6] |
周墨臻,张丙印,张宗亮,冯业林. 超高面板堆石坝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8): 1426-1432. |
[7] |
赵剑明, 刘小生, 杨玉生, 李红军, 杨正权. 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标准与极限抗震能力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12): 2254-2261. |
[8] |
陈生水, 王庭博, 傅中志, 魏匡民.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损伤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11): 1937-1944. |
[9] |
孔宪京, 徐斌, 邹德高, 单其宽, 胡志强. 混凝土面板坝面板动力损伤有限元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9): 1594-1600. |
[10] |
杨杰, 李国英, 沈婷. 复杂地形条件下高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4): 775-781. |
[11] |
郦能惠, 武清玺, 陆军, 江松笙. 挡墙土压力及其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8): 1381-1386. |
[12] |
郦能惠,杨泽艳. 中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技术进步[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8): 1361-1368. |
[13] |
邓铭江. 严寒、高震、深覆盖层混凝土面板坝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6): 985-996. |
[14] |
常晓林, 马刚*, 周伟, 周创兵. 颗粒形状及粒间摩擦角对堆石体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4): 646-653. |
[15] |
周伟, 刘东, 马刚, *, 常晓林. 基于随机散粒体模型的堆石体真三轴数值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4): 748-75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