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支护和加固期间复线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讨论的答复 |
丁春林; |
上海铁道大学岩土所; |
|
[1] |
刘松玉, 李洪江, 童立元, 宋文峰. 城市地下结构污染腐蚀耐久性的若干问题[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z2): 7-11. |
[2] |
穆成林, 黄润秋, 裴向军, 裴钻, 路军富. 基于组合赋权-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围岩稳定性评价[J].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6): 1057-1063. |
[3] |
陈韧韧, 张建民. 地铁地下结构横断面简化抗震设计方法对比[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zk1): 134-141. |
[4] |
田昊, 李术才, 王者超, 薛翊国, 周毅, 姜彦彦, 赵建纲, 王轮祥, 吕晓庆.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施工期监控量测与稳定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9): 1710-1720. |
[5] |
王光勇,顾金才,陈安敏,徐景茂,张向阳. 锚固洞室在顶爆作用下破坏形式及破坏过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8): 1381-1389. |
[6] |
周毅, 李术才, 李利平, 张乾青, 石少帅, 宋曙光, 王康, 陈迪杨, 孙尚渠. 地下工程流-固耦合试验新技术及其在充填型岩溶管道突水模型试验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7): 1232-1240. |
[7] |
徐光黎, 马郧, 张杰青, 范士凯, 屈若枫. 东京地下水位上升对地下工程的危害警示[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zk2): 269-273. |
[8] |
李亮, 杨晓慧, 杜修力.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改进的反应位移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7): 1360-1364. |
[9] |
李健, 汪明武, 徐鹏, 徐鹏冲. 基于云模型的围岩稳定性分类[J]. 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1): 83-87. |
[10] |
李明书, 李进军, 刘维扬. CMC静水压力释放技术原理及设计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zk2): 932-935. |
[11] |
李兴华, 龙源, 纪冲, 周翔, 路亮.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隧道围岩动应力集中系数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3): 578-582. |
[12] |
李宁,曲星,姚显春,刘乃飞. 浅埋松散围岩中有限元方法应用的进一步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8): 1475-1482. |
[13] |
常利营, 卢建移, 段波, 陈群. 基于Hopfield网络的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类[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zk1): 187-190. |
[14] |
汪明武,陈光怡,金菊良. 基于多元联系数-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的围岩稳定性风险评价[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4): 643-. |
[15] |
苏永华,李 翔. 基于Info-Gap理论的地下结构稳健性分析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2): 227-. |
|
|
|
|